近日,由省國資委舉辦的“我與企業共成長”企業文化主題征文活動正式揭曉比賽結果,由公司選送的《桑榆未晚 薪火傳承》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我與企業共成長”主題征文活動優秀作品二等獎。
自征文活動啟動以來,集團公司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積極動員,優中選優遴選出了一批緊扣主題、文筆優美的作品參加省國資委評選活動。此次獲獎是對集團公司長期以來堅持文化建設、推動文化創新的肯定,集團公司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國資委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相關要求,深化推進企業文化賦能工程,集聚敢超奮進正能量,為奮力譜寫陜西新篇章貢獻陜西電子力量。
作品展播:
《桑榆未晚 薪火傳承》
文/袁 玫
“在企業成長的足跡中,有一些身影,即使漸漸離開了曾為之奮斗的熱土,他們的光芒卻依然在那里閃耀,照亮后來前進的人們。”
在西北機器,有一件被職工們廣為流傳的真實感人故事,作為公司宣傳工作著的我,可謂了解最深,尤為觸動。
那是今年春節后,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提著滿滿兩大袋技術資料,走進了西北機器廠區。幾經轉折,他親手將自己編寫并打印好的資料,交給了研發中心主任,并再三囑咐一定要讓咱們的技術人員們看一看,對今后的研發工作或有幫助……
生命的厚度和理想有關
這位退休多年仍心系企業發展的老人,正是如今已有86歲高齡的原西北機器廠工藝所所長——施定一。1956年,他從沈陽第一化工學院畢業進入西北機器廠,此后的數十年間,廠里工藝技術由薄弱單一到成果豐碩的發展變化,正是凝聚了施定一等老一輩技術研究人員的辛勤汗水。在退休后,施老曾多次為年輕技術人員在論文編撰、技術攻關等領域傳授經驗和思路,發揮余熱。
在公司宣傳部工作的我曾有幸與施老聊到這么做的初衷時,他笑著說道:“我在西機工作和生活了50多年了,這里是我的家呀!如果在退休后還能對西機的發展有一些幫助,那對我來說是一件很高興和欣慰的事情。”
送進廠的這90余份珍貴的技術資料,是施老將自己的手寫稿親自送去打印店裝訂成冊的。文章共1萬5千余字,詳細解析了科技文章和生產工藝總結的寫作方法,并對各個部分作了清晰的釋義。一頁頁標注整齊的文字已然不僅僅是紙張上的內容,更是承載了一名老技術人員在退休多年后,仍然對企業研發創新工作的關心和期盼,是愿毫無保留將經驗所學傳授西機青年一代的無私與奉獻,更是西機人“敢?超”精神最質樸和純粹的呈現。
“第一根滾珠絲杠”
當我們翻看這份資料時,仿佛又看到了施老伏案疾書的身影,回到了西北機器的創新發展之路。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作為公司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滾珠絲杠類產品,正是施定一等老一輩技術、工藝研究人員的探索奠基。那時候國內生產滾珠絲杠的廠家極少,西機研發人員曾多次赴各地考察,但由于多方因素均未有進展。一波三折,后來通過施定一等一批工藝、技術部門人員的努力,以巧妙的方法了解了其中原理,回來后通宵達旦討論探索、自主研究,最終誕生了西機的“第一根滾珠絲杠”。多年來,西北機器對特種絲杠副的研制攻關從未停歇,現已成為公司的支柱產業,但這也只是前進道路的里程碑,而不是終點,每一次的突破和創新,都將為公司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退休后回到精密傳動事業部廠房參觀的施老激動的說道:“看到廠里的變化,我十分欣慰。國家提倡發展新質生產力,希望我們西機年輕一代的研發人員發揮聰明才智,為國防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在薪火傳承中挺鷹擔當
“我這么做就是期望我們年輕的研發技術人員,在完成每一項關鍵技術任務,攻克每一個技術難題后,能夠及時總結分析,為將來遇到同類問題及攻克更大的難關提供經驗幫助。”施老在被問及退休多年仍心系企業發展的初衷和期望時語重心長的說道,“希望我們的研發技術人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把西機的事情記在心里,一件一件的辦好。”
施老已退休30余年,可仍將西機發展記掛心頭令人動容。如今,我們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傳承著他們的敢超精神與使命,作為西機的新青年,公司的未來和希望,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所以,請不要畏懼困難,不要滿足現狀,以“敢”的拼勁拓寬前輩們建設的道路,以“超”的步伐邁向敢超者們指引的方向。相信自己,相信團隊,攜手共進,在創新研發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砥礪前行,用智慧和汗水,創造西北機器更加輝煌的成就!